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手机短信,快捷登录

查看: 319|回复: 18

狄青凭军功由士兵做到重臣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2-7-5 09:2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文稻 于 2022-7-5 09:22 编辑

  狄青出身行伍,脸上有刺字(黥文),宋仁宗要狄青用药将脸上的黥文除去,但狄青拒不奉诏,还表示黥文让自己很有荣誉感,也因为这黥文,狄青受到了从歌伎到皇D几乎所有人的轻蔑和歧视。
  狄青自幼家境贫寒,长大后只能靠参加参军来谋条生路。
"发个红包,表示心意!"
还没有人打赏,支持一下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7-5 09:22 | 显示全部楼层

  在宋代,兵士和犯人都照例刺字,犯人刺在脸上,兵士有时刺在手背上,有时刺在脸上。刺字同时涂墨,墨痕深入皮肉,水洗不去,历久格外明显,所刺的字称为“黥文”,正是出身行伍的标记。
  狄青由小兵累立战功,做到枢密使,自己看来,这脸上的表记,是很光荣的,但旁人却常借此取笑他或骂他。
还没有人打赏,支持一下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7-5 09:22 | 显示全部楼层

  狄青在定州做副总管时,一天赴知州兼安抚使和都总管韩琦的宴会,有个侍宴的歌伎向狄青劝酒说:“来来来,斑儿请饮一盏酒”。意在讥笑他脸上的黥文。
  一个歌伎居然敢当面讥笑副总管,可见出身兵士的人如何被人轻视了。
还没有人打赏,支持一下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7-5 09:23 | 显示全部楼层

  有一天,狄青在定州宴请韩琦,邀布衣刘易作陪。席间戏子冒犯了儒家文化,刘易以为这是狄青授意的,勃然大怒,骂道:“一个刺有黥文的小兵,竟然敢做这样的事!”将狄青骂个不停,连碗盘都摔碎了。
  但狄青一点儿不动气,第二天还亲自向刘易致歉。
还没有人打赏,支持一下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7-5 09:23 | 显示全部楼层

  后来,狄青由延州知州入为枢密副使,枢密院派人迎接他,等了儿天,他还没有来。迎接的人就骂说:“接一个赤老,天天等他不来!”
  原来,因为兵士有黥文,开封一带俗称兵士为赤老,因此许多文人都称狄青为“赤枢”。这也可见兵士出身的人,就是做到与宰相同等地位,仍不免要被人瞧不起。
还没有人打赏,支持一下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7-5 09:23 | 显示全部楼层

  狄青后来做到枢密使,科第出身的王尧臣当时为枢密副使。王尧臣讥笑狄青脸上的黥文说:“越来越鲜明了。”
  狄青不客气地回答说:“你是不是喜欢?喜欢的话,我专门为你刺一个!”
还没有人打赏,支持一下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7-5 09:23 | 显示全部楼层

  宋仁宗曾命王尧臣传谕狄青,让他把脸上的黥文用药除去,狄青不肯奉诏,对王尧臣说:“我如果没有这两行字,怎么能一步一步由士兵做到重臣?我断然不会去掉,就是要让天下的人知道普通士兵通过努力也能到达我这个位子。”
  他这几句话,真是为当时的武臣出气了,可是不免忤旨。
还没有人打赏,支持一下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7-5 09:24 | 显示全部楼层

  狄青的战功,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。他在西北抵御赵元吴进犯,很有功绩,他在广南平定依智高之乱,尤其是有不可磨灭的功劳。而且他当年接受范仲淹的劝告,认真读书,熟悉兵法,与一般有勇无谋的粗人不同。征讨依智高时,昆仑关一役充分表现出他的谋略过人。
还没有人打赏,支持一下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7-5 09:24 | 显示全部楼层

  这样一个能谋善战的国家干将,大家是应该钦敬的,哪知当时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都囿于成见,对狄青的出身和脸上的黥文总有点轻蔑或歧视,这当然在精神方面给他很重的打击。
还没有人打赏,支持一下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7-5 09:25 | 显示全部楼层

  狄青脸上的黥文,其实非常容易用药除去,但他宁愿违背皇D的旨意,也不愿这样做。一方面可以看出他个性坚强,不徇流俗,同时也可想见他内心是很痛苦的。
还没有人打赏,支持一下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7-5 09:25 | 显示全部楼层

  宋仁宗皇祜四年(公元1052年),狄青升任枢密副使,第二年他领兵剿灭依智高,出敌不意,夜度昆仑关,所向披靡,一举歼灭敌人。班师回朝后,他就任枢密使,但是很快被人诬陷而去职,出判陈州而死。
  狄青之死,据《宋史·狄青传》记载,是因为“疽发髭”,“疽”就是毒疮,“髭”是指嘴上边的胡子。但“疽发髭”不过是狄青之死的近因。
还没有人打赏,支持一下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7-5 09:25 | 显示全部楼层

  狄青之死其实是多年忧虑惊恐的结果。他为国家血战立功,而一般人却讥笑他、轻视他、侮辱他、以科第自负的文臣,更随时欺负他,怎教他不愤懑?
还没有人打赏,支持一下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7-5 09:26 | 显示全部楼层

  他是很忠于国家忠于朝廷的,而一般人却要散播他的谣言。与他不和的文臣,便搜集关于他的谣言想陷害他,怎教他不忧虑、不惊恐?他若不是遇事谨慎,恐怕早已遭祸了。
还没有人打赏,支持一下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7-5 09:26 | 显示全部楼层

  谣言越来越多,以致皇D也怀疑、猜忌他,将他罢免,使他格外惊恐。他抱着颓丧的心情走向陈州,已自知不久于世。假使在陈州的生活稍微安静一点儿,他也许可以多活几年。
还没有人打赏,支持一下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7-5 09:27 | 显示全部楼层

  哪知宋仁宗和文彦博还是不放过他,每月两次遣使探视他的近况。他一听有使者来,即“惊疑终日”,不久他便“病作而卒”了。这样恐吓他,是文彦博的设计,但一定得到了宋仁宗的同意,如果宋仁宗要保全他,绝不会有如此的结局。
还没有人打赏,支持一下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7-5 09:27 | 显示全部楼层

  中国古代的名人,往往因愤微忧虑而“疽发背死”,如范增、刘表,都是很著名的例子。狄青的发疽,与他的心境是很有关系的。不过他疽发于髭,不像范增、刘表疽发于背罢了。
还没有人打赏,支持一下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7-5 09:27 | 显示全部楼层

  狄青之死,可不是明显地被杀,他是被时代和环境所害。不明显的被杀,比明显的被杀还惨。提到岳飞的死,大家同声感慨,提到狄青的死,有几个为他抱屈的?
还没有人打赏,支持一下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7-5 09:28 | 显示全部楼层

  北宋采用重文轻武的国策,最终自食其果,在后来的民族战争中,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。
  到宋神宗登基,希图重振国威,但又苦于朝中没有能征善战之人,这才又想起了狄青,他亲自撰文,派使者到狄青家祭奠亡灵,并将狄青的画像挂起,但已于事无补,只能是叹息国势日颓,发思古之幽情而已。
还没有人打赏,支持一下
发表于 2022-7-10 11:56 | 显示全部楼层
看看学习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手机版|小黑屋|元亨利贞网论坛国际站

GMT+8, 2024-4-24 18:35 , Processed in 0.041344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22-2024 YuanHengLiZhen.Co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